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下设物理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大学物理教学部、物理实验中心、量子感知与农情智能检测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光学及成像技术研究中心、超声检测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其中物理实验中心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量子感知与农情智能检测工程研究中心为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大学物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首个教师教学培训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院联合成立了“量子智能感知”研究院。学院依托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江苏省光子制造重点实验室和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物理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物理学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与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 “传感科学与技术” 二级博士点交叉学科。学院设有物理学(师范)、微电子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本科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在院本科生56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70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7人,教授11人、副教授等其他副高职称31人,先后涌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企业“双创博士后”“澳门青年学者计划”、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十周年最佳导师、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镇江市十佳教师、镇江市出彩教育人、镇江市党员示范岗、江苏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一批优秀人才。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获批教育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征集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项,多人次获得省、校级教师教学大赛一、二、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SCI检索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有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发表在Physics Reports、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涌现出了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苏省自强之星、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毕业生、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班级等一批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多人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省赛、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江苏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江苏省高等学校高等数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赛事一、二、三等奖。多人次获得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项目,以及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指导的学生(包括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Applied、Applied physics Letter等期刊发表 SCI论文30余篇。毕业生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本科论文,毕业生就业率达97%。
江苏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合署办公,学院锚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江苏省集成电路和智慧农业产业,聚焦农业现代化亟须解决的农专芯片卡脖子问题,在先进芯片材料、专精特新农专芯片领域取得突破,致力于成为集成电路与智慧农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内外一流学者聚集地,工艺及技术的创新策源地,以及产业一线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阵地。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以学科和专业发展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实力,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学院不懈奋斗。
(更新至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