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江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红烛”辅导员工作室、泓江书院共同举办的江大思政驿站“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破与立”专题讲座在泓江书院112会议室举办。物电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顾瑜婷、汽车学院辅导员杨扬、物电学院辅导员刘振及学生代表参加,物电学院团委副书记叶青主讲。
讲座伊始,叶青老师指出,在数字浪潮奔涌的今天,大学生的社交图谱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重塑。“圈层化”这一现象已深度嵌入日常学习生活,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青年学子提供了精准的归属感和精神慰藉,也可能筑起无形的高墙,带来认知窄化与共识挑战。深入剖析其影响,积极探索“破”与“立”的路径,对于引导大学生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筑牢网络思想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期间,叶青老师深入剖析了“圈层化”的双面效应。在肯定其满足大学生精准信息、深度交流和情感共鸣等积极需求的同时,着重指出了其潜在的挑战与风险:一是“信息茧房”与认知固化,算法推荐易束缚视野,削弱理性思辨;二是价值观念的偏移与极化,圈内偏激观点可能被强化,冲击主流价值观;三是社会黏性的削弱与共识难凝,沉浸“小圈子”挤压公共讨论空间;四是现实社交能力的隐忧。
针对这些问题,叶青系统阐述了“破”与“立”的辩证路径。“破”在于打破封闭心态、固化思维和信息壁垒。辅导员们应主动“入圈”理解学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并搭建跨圈层交流平台;大学生们则应保持开放心态与批判思维,勇于跨圈互动,提升网络素养与责任担当。“立”则在于构建更具包容性、引领性的网络社交新生态。辅导员需立内容、立平台、立机制,创作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建好主流网络阵地;学生则需立格局、立标杆、立能力,胸怀家国天下,引领向上风尚,实现全面发展。
最后,叶青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网络社交的“圈层化”是时代赋予的一道必答题。教育者应因势而导,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圈人”和“引路人”;新时代大学生则需主动“破壁”求索,勇于“立新”担当,激励大家在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书写开放、理性、奋进的青春篇章。
本次讲座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交新特点,引导师生共同应对数字时代社交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助力学生提升网络素养、拓宽认知视野、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有效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